<dl id="9xvjp"></dl>

          您好,歡迎來到湖北省模具工業協會網!
          政策法規
          地方政策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湖北省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部分)

          點擊次數:4301 次  更新時間:2016-10-13

            五、重點領域
           。ㄒ唬┩七M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
            1  冶金。
            控制總量,優化存量,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實現企業脫困升級、提質增效目標;積極推進鋼鐵行業兼并重組;全面確立冶金綠色發展理念,建立綠色環保生產體系。到2020年,冶金產業規模達到4500億元。
           。1)主攻方向。
            鋼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冶金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改善低速增長的“新常態”盈利能力。推進綠色制造,加快建立鋼鐵企業產品制造、高效能源轉換、社會廢棄物再資源化三大功能于一體的可循環鋼鐵生產流程。加快鍛材和模具鋼等高端產品的生產。優化產業布局,加快冶金工業向工業園區和靠近原料、靠近用戶的地區集聚,建立市場消費和原料主導型相結合的產能分布格局。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進行技術改造,加快冶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探索鋼鐵產品定制化生產模式。
            有色金屬。提升銅鋁冶煉技術,做強優勢骨干企業。加快延伸有色金屬加工產業鏈,差異化發展特色產品,做強銅鋁精深加工產業。合理有序開發省內優勢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加強再生有色金屬回收利用,壯大城市礦產再生資源利用體系。加快有色金屬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提升智能化水平,開發企業間的定制化、個性化產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建立企業與下游用戶戰略合作機制,完善物流配送體系,提升產品價值和企業服務功能,加快推進企業由有色金屬產品制造商向有色金屬材料服務商的轉變。
           。2)發展路徑。
            一是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嚴禁新增鋼鐵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引導低效產能平穩退出、差異化處置“僵尸企業”,促進企業效益和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二是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緊盯下游行業產品升級新需求,強化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著力拓展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推進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是加快兩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工廠示范、信息技術推廣為著力點,努力實現集研發設計、物流采購、生產控制、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為一體的流程型工業全鏈條系統智能化。四是增強原料資源保障。充分利用國際礦業市場低迷的大背景,搶抓國家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時機,加快海外礦產資源布局步伐,配合期貨市場、港口物流倉儲等建立穩定可靠的原料資源保障體系。五是推動綠色發展。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先進環保節能技術開發與應用,實現清潔生產。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促進企業、園區、行業間鏈接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優化節能減排措施配置系統,提高企業能源精細化管理水平。
           。3)空間布局。
            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和“專精特”中小企業;加快特色冶金產業園建設;改造提升產業集群,實現產業集聚區向產業集群轉型。
            2  石化。
            著力優化產業布局,不斷壯大產業規模,培育龍頭企業,采用智能、綠色技術設備,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加快發展乙烯及下游加工產業,改造提升磷、鹽、煤化工等傳統產業,發展精細化工、高端化肥,促進產業鏈延伸。到2020年,石化產業規模達到9000億元。
           。1)主攻方向。
            石油化工。加快煉油技術改造,實施石化油品升級及適應性改造工程,擴大煉油規模,提升加氫裂化、加氫精制和催化重整等二次加工能力,提高成品油等級。優化乙烯、芳烴產品結構,延伸乙烯產品產業鏈。打造環氧乙烷、碳五、碳九、芳烴、丙烯、橡膠等下游產業。發展合成樹脂及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改性復合化工新材料產品。積極建設聚乙烯、聚丙烯、丁二烯、環氧乙烷、環氧氯丙烷、醋酸乙烯、乙丙橡膠、EVA樹脂、苯乙烯、乙二醇醚、乙醇胺、聚乙烯醇、聚苯乙烯、EO/EG等系列產品項目。采用組合工藝技術,加大煉油副產物回收利用,大力發展有機化工原料,實現煉油與化工的互供和優化,降低噸油能耗和物耗。
            磷、鹽、煤化工。大力發展黃磷循環經濟,改造提升黃磷提純及磷酸精制技術,發展黃磷下游高端產品,重點發展食品級、飼料級和特種磷酸鹽,積極發展磷酸酯、亞磷酸酯、膦酸酯等磷系阻燃劑,亞磷酸酯類、季戊四醇雙亞磷酸酯等磷類抗氧劑,磷系水處理劑,含磷藥物和藥物中間體等有機磷化學品。積極推廣濕法磷酸精制工藝,重點發展半導體級、面板級、準電子級、醫藥級、食品級、飼料級、工業級等各類高純化、超微細、具有特種功能和專用性的磷酸及磷精細化學品。優化氯堿產業結構,重點發展高聚合度、高抗沖、摻混、共聚特種PVC和乙烯法PVC。發展有機氟、有機硅、聚碳酸酯、MDI、TDI、氯化法鈦白粉、氯化聚氯乙烯、氯化聚丙烯及其他高技術、高附加值有機氯產品。促進汞防治技術、國產化離子膜和陰極電解等先進技術應用推廣及產業化。改造提升煤化工產業,鼓勵煤化工企業以合成氨、氫氣、尿素為原料發展甲醇、乙醇、二甲醚、己內酰胺等有機化工產品,因地制宜開發甲醇制芳香烴、煤制乙二醇及副產品綜合利用等現代煤化工項目,鼓勵產品就地加工轉化。
            精細化工。加大技術創新,拓展精細化工領域,重點開發高性能、專用性強、綠色環保的精細化工產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藥、涂料和染料等傳統精細化工產品。加快發展電子化學品、水處理劑、食品添加劑、膠粘劑、造紙化學品、塑料助劑等新領域精細化工產品。推進面向全產業的節能降耗和綠色生產技術,實現物料循環利用和清潔化生產。
            化肥。積極開發中(微)量元素肥料、緩控釋肥、生物有機化肥、按配方施肥要求的摻混肥、專用肥料等高端化肥品種。培育發展鉀肥產業,適度發展硝基肥料、熔融磷鉀肥料等多元肥料品種,推動化肥產品結構優化。加大對磷礦伴生資源氟、硅、碘、鎂、稀土、鍶、釩、鈦、鈾等有用元素高效回收利用,建成一批硫鐵礦鐵資源回收、中低品位磷礦制酸、磷石膏綜合利用、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化項目。采用型煤、富氧氣化、醇烴化、二氧化碳氣提法尿素合成工藝,對合成氨、尿素裝置進行技術改造,提高尿素生產技術水平。應用氮肥生產過程中的廢水、廢氣、固廢處理技術,實現廢棄物減量化和資源化。加大硫酸低溫位熱能回收利用。
           。2)發展路徑。
            一是加快石化產業園區化發展。沿長江、漢江建設生態型、科技型化工園區,推進非園區化工項目及企業搬遷入園。二是壯大龍頭企業規模。走大型化、集約化、一體化、規;l展之路。三是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改進傳統生產工藝,提升裝備水平,發展精細化工,化解落后產能,推動從生產初級化工原料向規;叨水a品轉變。四是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努力推進資源循環式利用、產業循環式組合、企業循環式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綠色生產。
           。3)空間布局。
            依托武漢化工園、宜昌磷化工產業集群、荊門磷化工產業集群、荊門化工產業園、荊州煤化工產業基地、潛江化工產業集群、應城化工產業集群、武穴醫藥化工產業集群、陽新化工醫藥產業集群等載體,重點加快石油化工、磷化工、鹽化工、煤化工、化肥等領域發展。
            3  建材。
            著力改造水泥、玻璃等優勢傳統行業,加快混凝土與水泥制品、新型墻體材料等建材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石材、陶瓷等資源性行業提檔升級,依托無機非金屬礦資源培育研發高端新材料產品,發展綠色建材工業。到2020年,建材產業規模達到4500億元。
           。1)主攻方向。
            水泥及混凝土與水泥制品。依托湖北省水泥行業龍頭企業,堅持結構調整、等量減量淘汰的原則,以二代技術為引領,推動兼并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加大創新力度,重點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開發特種水泥,進一步做強水泥工業。推動水泥行業兼并重組,重點支持水泥骨干企業實施跨區域、跨所有制、跨行業的兼并重組,實現資本、資源、市場向優勢骨干企業有效集中,提高全省水泥行業的集中度和綜合實力。積極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和預制水泥建筑部品部件,加快推進全省建筑工業化、住宅產業化步伐。
            平板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依托骨干企業,積極推進原片玻璃產業向建筑節能、汽車工業、電子信息等產業延伸。重點發展Low-E玻璃、導電玻璃、微晶玻璃、超白玻璃、高檔汽車玻璃以及多功能復合玻璃材料和制品。全面普及浮法玻璃生產線余熱發電技術,提升湖北玻璃工業核心競爭力和國內外市場占有率。
            陶瓷。充分依托陶瓷工業園的區位和集聚優勢,積極推廣陶瓷工業原材料制備大型自動化連續技術、陶瓷磚減薄技術、低品位資源利用技術、窯爐及噴塔余熱利用技術。完善產品結構,豐富拋光磚、仿古磚、全拋釉、瓷片、外墻磚等產品類別。
            新型墻體材料及石材。大力推廣應用砂加氣高性能自保溫精確砌塊、燒結性頁巖自保溫砌塊和多孔頁巖磚,引導開發高檔裝飾磚和透水磚。支持墻材企業以建筑垃圾、磷石膏等廢棄資源,開發新型墻材產品。石材行業重點推廣大板超薄板技術、復合板技術等領先的石材加工工藝,以及石材行業專用的復合金剛石鋸片、石材護理產品。
            無機非金屬材料。以石墨、云母、磷石膏等資源為依托,圍繞節能環保、多功能復合等領域,加大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的研發投入,擴大核級石墨、阻燃保溫石墨制品、電工電子云母制品、石膏晶須等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和制品的生產,搶占市場份額。為國防軍工、機械汽車、石油化工等領域提供優質非金屬材料產品。
           。2)發展路徑。
            一是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加大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的推廣,將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置與水泥生產緊密銜接;積極推進磷石膏和建筑垃圾的資源化處置利用,大力發展建材產業循環經濟。二是加快建材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推進建材工業與建筑業融合發展,推動建材行業轉型發展。三是推進產業兼并重組。積極應用經濟、環保、法律等手段化解過剩產能,推進行業兼并重組,規范行業秩序。四是引導企業“走出去”。依托省內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成套技術裝備與工程服務優勢,積極在境外投資建設原材料生產加工基地。
           。3)空間布局。
            依托當陽建筑陶瓷產業集群、麻城石材產業集群、夷陵—當陽石墨產業園、通城云母產業集群、嘉魚管材產業集群、鄂州工程塑膠管材產業集群、黃岡華夏窯爐產業集群、荊門東寶區森工產業集群、建始建材產業集群、咸寧現代森工產業集群、潛江華中家具產業集群等載體,重點發展陶瓷、石材、森工家具和無機非金屬材料等產業。依托華新、葛洲壩、亞東等水泥龍頭企業,加快全省水泥、預拌混凝土及水泥制品產業的歸聚和均衡布局。依托三峽新材、長利玻璃、荊州億鈞等原片玻璃骨干企業,壯大當陽、洪湖、荊州等玻璃產業基地。
           。ǘ┐龠M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1  電子信息。
            推進電子信息產業規;、特色化、融合化發展,發揮優勢、突出重點,把湖北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到2020年,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力爭達到1萬億元。
           。1)主攻方向。
            光通信。依托武漢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著力建設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等研發中心,重點發展大尺寸預制棒、特種光纖、光電子芯片、核心器件等光電材料和光器件產品。順應5G時代光網絡快速發展趨勢,重點發展光接入系統、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通信傳輸設備、激光通信光源等產品,促進光通信產業鏈向城域網、接入網設備等產業鏈下游延伸。
            集成電路。以國家存儲器基地建設為核心,以國家實施《集成電路產業推進綱要》為契機,依托武漢新芯國家級集成電路設計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重點支持能夠提供完整應用解決方案企業發展,培育集成電路設計業龍頭企業。積極推動12英寸生產線改造升級、產能擴張、規模發展,兼顧6英寸、8英寸等特色工藝生產線建設,推動芯片制造業做大做強。到2020年形成月產30萬片生產規模。圍繞光通信、光顯示、紅外傳感、北斗導航等特色優勢領域,以整機應用和信息消費需求為牽引,推動整機與芯片聯動,開發生產量大面廣的特色芯片,重點發展紅外氣體敏感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磁敏感傳感器、電子標簽和MEMS傳感器等物聯網傳感器。發展PCB印制電路板,支持黃石創建全國第三大PCB生產基地。
            智能終端。順應5G產品更新換代趨勢,加大LTE、LTE-Advanced技術研發。依托聯想Pad生產基地,積極對接最新處理器方案,大力發展平板電腦產品,著力培育新一代智能終端的研發、制造和示范應用。以創建湖北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基地為契機,依托武漢光谷數字家庭研究院等機構,發展網絡電視和智能電視等數字家庭終端產品。積極引進可穿戴設備龍頭企業,依托硬件產品制造基礎,大力發展可穿戴設備產業。
            新型顯示。以華星光電第6代低溫多晶硅(LTPS)顯示面板生產線、天馬6代AM-OLED及彩色濾光片(CF)生產線等重大項目作為支撐,提升中小尺寸面板的行業競爭力,推動關鍵配套產業發展。加快技術研發和突破,不斷適應產品更新換代需要,搶占新興領域。大力發展LED芯片設計制造、外延片生產、封裝測試、LED背光源和LED顯示屏等。發展TFT-LCD、OLED、LED、激光顯示、三維顯示、超薄光電玻璃、可折疊面板等重點產品,提升新型顯示產業能級,壯大產業規模,建設我國規模最大的高端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研發生產基地。
            軟件。加強基礎軟件核心技術研發,重點支持高可信服務器操作系統、安全桌面操作系統、高可靠高性能的大型通用數據庫管理系統等基礎軟件的開發應用。面向新型網絡應用需求,加快研發新一代搜索引擎、瀏覽器、智能海量數據存儲與管理系統、云計算平臺等核心軟件。面向工業企業關鍵環節,重點扶持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輔助制造、制造執行管理系統、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過程控制系統、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等軟件研發。在系統安全方面,加強基于自主密碼算法的國產安全芯片、安全操作系統、安全數據庫、安全中間件研發和應用。在網絡和邊界安全類產品方面,加強對采用內容感知、智能沙箱、異常檢測、虛擬化等新技術產品的研發,支持國產芯片的防火墻、入侵檢測/防御等產品的創新與應用。支持計算機集群渲染系統、3D動畫制作插件及動作捕捉系統、影視制作特效系統、游戲引擎及可復用動漫游戲數據庫、游戲移動平臺等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發展各類自主可控的嵌入式系統和解決方案,積極探索嵌入式軟件技術與人工智能、模式識別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嵌入式系統的智能可靠、網絡互聯、柔性集成。
           。2)發展路徑。
            一是著力突破關鍵技術。依托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武漢新芯國際級集成電路設計技術中心、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加快在光纖接入、激光加工裝備、集成電路、數字家庭、物聯網、云計算、地球空間信息等領域的技術突破。二是支持產業創新。支持烽火攻關基地、武漢大學國家軟件工程重點試驗室等創新基礎建設。利用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基金、“核高基”重大專項等重要抓手,支持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對外合作、技術貿易等形式獲得新技術,實現創新及產業化突破。三是增強產業本地配套能力。加強產業鏈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的結合,加快培育一批中小型配套企業,引導龍頭企業在本地配套,鼓勵本地企業主動為龍頭企業配套。四是加快引進和培育骨干龍頭企業。鼓勵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聯合、兼并、收購等方式實施產業整合,促進人才、技術和科研資源向龍頭企業集中。
           。3)空間布局。
            依托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蔡甸區電子產業集群、國家(宜昌)電子材料產業園、襄陽高新技術開發區、咸寧光谷園、孝感高新技術開發區、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等載體,重點加快光通信、集成電路、智能終端、新型顯示、軟件及信息服務等領域發展。
            2  汽車(含新能源汽車)        。
            繼續做大整車產業,做強整車配套,培育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以龍頭企業帶動中小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和技術改造力度,提升產品附加值。完善汽車產業鏈,力爭在汽車金融、產品售后服務以及廢舊汽車回收利用等方面完成產業鏈延伸。到2020年,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達到8000億元。
           。1)主攻方向。
            傳統轎車。依托武漢、襄陽乘用車生產制造集聚地,著眼市場需求,鼓勵發展小排量、低油耗、小型化、輕量化轎車,加快發展高性能SUV,適度發展MPV等大型、高檔轎車。依托重點企業研究院、科研院所,進一步強化武漢汽車生產制造實力,提高產品品質,提升品牌競爭力。
            專用車/商用車。推動專用車/商用車差異化、高端化發展,拓寬專用車品種。重點發展應急救援、消防、警務等城市公共服務車輛,礦山專用車、橋梁施工車、道路養護車等工程施工車輛,環衛車、電力維護車等市政作業車輛,快遞物流和冷鏈運輸等節能環保車輛,機場以及國防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專用特種車輛。
            傳統汽車零部件。集中力量實現由機械類零部件生產向電子類零部件研發、生產的轉變,著力圍繞汽車動力零部件、控制系統零部件、制動系統零部件、轉向系統零部件、底盤附件等中高端汽車零部件體系開展研發、生產,壯大零部件企業規模,發展零部件產業集群,提升核心零部件生產能力。加強零部件企業與整車企業之間的協同生產能力。
            新能源汽車及其零部件。進一步擴大中小型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規模,圍繞整車驅動系統、控制系統進行技術研發和品質提升。增強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的技術改進,電池方面建立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氫燃料電池研究實驗室,深入研究電池單體及模塊設計、生產工藝;電機方面繼續推動東風集團與上海大郡等電機系統生產企業的密切合作,不斷促進產品技術精細化、產品類型多樣化、產業能力擴大化。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同科研機構開展氫燃料電池堆、發動機及關鍵材料的技術研發。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車自主研發創新體系,重點培育較大規模、創新能力強和有品牌影響力的企業,樹立品牌效應。建立動力電池回收、處理、再利用體系。
            智能網聯汽車。引導汽車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作,依托已落戶武漢開發區的車聯網企業,加大車載多媒體系統、智能交通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車載短距離無線通信系統、車輛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等車載信息系統的研發力度。引進或研究突破無線充電、車輛智能升級、無人駕駛等技術,鼓勵提早布局發展智能網聯汽車。
           。2)發展路徑。
            一是完善汽車產業配套。依托武漢、隨州、襄陽、十堰汽車生產基地,做強做大整車企業,擴大零部件企業招商引資項目,實現區域內配套零部件的自給自足。二是強化產業整體創新能力。重點攻克發動機、動力傳動、電機、電池、電控等關鍵核心零部件,積極研發低碳、環保的汽車材料及先進制作工藝,強化校企合作,促進產學研用。三是優化市場結構。重組兼并小微零部件企業,防止同質低質產品擾亂市場。四是鼓勵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健全新能源汽車推廣組織體系,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公交、市政等領域倡導使用新能源汽車,加快充電設施建設。
           。3)空間布局。
            依托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襄陽高新技術開發區、孝感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及襄陽市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十堰市商用汽車產業集群、隨州市專用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棗陽市汽車摩擦密封材料產業集群、麻城市汽車配件產業集群、宜昌(猇亭)動力系統集成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園、谷城縣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荊州市(公安)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丹江口市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等載體,重點加快乘用車、專用車、商用車及新能源車整車制造,機械及電子類關鍵零部件、車聯網以及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等領域發展。
            3  智能制造裝備。
            適應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趨勢,發揮湖北現有技術優勢和產業基礎,瞄準國內外市場需求,加快推進智能制造裝備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積極拓展應用市場,不斷壯大產業規模。到2020年,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提高到2000億元。
           。1)主攻方向。
            激光。加快高功率半導體泵浦源、特種光纖、光纖功率合束器、高功率激光傳輸系統、高效冷卻系統、控制系統等核心器件的研制和自主創新,形成千瓦級以上輸出功率的工業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產業。依托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大力發展激光器、激光加工設備、激光應用系統等,構建較為完善的激光產業鏈,打造全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促進工業高功率激光器在精密制造、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有機融合。
            高檔數控機床。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和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抓緊籌建數控工控創新中心,大力發展高速、精密、數控車床及磨床,大型立、臥式加工中心,復合加工機床,數控專用機床,激光精細加工裝備,船舶制造裝備。開發數控系統、新型驅動電機及其控制單元、高精度電主軸及其伺服單元、數控回轉工作臺、大型交換工作臺、數控刀架、新型氣動液壓件等功能部件,提升大型數控機床、大型薄板冷熱連軋及涂鍍層成套設備、數控系統等核心產品技術水平。
            工業機器人。加快機器人智能協同系統、基于工業總線技術的可編程控制系統、智能切換定位裝置、閉環伺服位置傳感裝置的自主創新,重點支持六自由度工業機器人、AGV搬運機器人、智能輸送成套裝備、工業機器人控制器、工業機器人運動控制系統及關鍵部件的研發、推廣和應用。加大智能控制與智能機器人的示范應用。
            增材制造(3D打。。加快3D打印高分子及其復合材料、金屬粉末材料的創新與研制,以及3D打印關鍵部件激光掃描系統及噴印系統的自主創新與研制。積極研發大型工業級3D打印設備、高精密型小型3D打印裝備以及桌面型3D打印裝備。加快3D技術成果產業化以及應用示范。
           。2)發展路徑。
            一是加快引培發展主體,不斷完善產業鏈條。面向產業鏈關鍵、薄弱環節,大力引進和培育一批從基礎材料生產、產品研發設計、核心部件制造到智能集成、工業互聯網融合等全產業鏈上的龍頭骨干企業,完善本土產業鏈條,壯大產業規模。二是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加快拓展應用市場。鼓勵制造企業與應用企業、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聯合開展智能成套裝備首臺(套)研發制造和系統集成,突破和創新工藝流程,規范技術標準。在汽車、船舶、電子等優勢重點領域開展智能裝備應用試點示范,擴大應用市場。
           。3)空間布局。
            依托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襄陽高新技術開發區、襄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荊門高新技術開發區、宜昌高新技術開發區、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武漢市江夏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黃石(大冶)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宜都市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孝感市電子機械產業集群、鄂州市重型機械制造產業集群等載體,重點支持激光、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3D打。┑阮I域發展。
            4  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
            醫藥工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是建設健康湖北的重要保障。增強醫藥產業創新能力,提高生產集約化、規;,促進產業向優勢企業集中,提升重點骨干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到2020年,力爭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
           。1)主攻方向。
            生物制藥。優先發展治療性基因工程藥品、單克隆抗體等藥物,重點突破高通量的基因克隆表達技術、蛋白質改構和修飾技術、抗體人源化技術、大規模細胞培養與純化技術等產業化關鍵技術,鼓勵企業開發用于重大疾病和多發性疾病治療的重組蛋白質多肽藥物、單克隆抗體藥物、核酸藥物等生物技術藥物。推進新型生物疫苗的研發,推動關鍵技術和質量標準升級,提升疫苗產品整體質量和國際競爭力,鼓勵采用新技術和新工藝改進提升現有疫苗產品。重點開發和培育對預防、診斷和治療惡性腫瘤、神經類疾病等重大疾病具有顯著效果的藥品和新型疫苗。
            化學制藥。研究并利用先進的合成技術、新型催化技術、新型高效分離技術以及生物化工合成技術,改進和提高原料藥生產工藝。加大力度研發防治重大、多發性疾病的創新藥物,臨床用量大、專利到期的通用名藥新品種,以及嚴重危害生命健康的罕見病用藥、兒童用藥。積極發展藥物新劑型,大力推廣應用化學制劑領域的緩釋、控釋、速釋、靶向釋藥、透皮和粘膜給藥等新技術,重點開發口服速釋制劑、控釋制劑、鼻腔給藥制劑、脂質體等發展較快的藥物劑型。
            中成藥。堅持繼承和創新并重,打造湖北省中成藥品牌,大力發展中藥新制劑、組分組方中藥制劑、天然藥物等新品種。實施名優中成藥大品種二次開發與培育工程,優先開發有中醫藥治療優勢的中成藥品種。研制開發適合中藥制藥技術的配套設備,推廣應用包括提取、分離、濃縮、純化、干燥、制劑、包裝等在內的組裝式自動化生產線,實施中藥制藥工藝參數在線檢測。進一步規范中藥材基地建設,加強地道中藥材優良品種的選育和規范化、標準化、規;N植,加快稀缺中藥材的人工種源繁育。
            高端醫療器械。發展數字化醫療設備及系統、激光類器械。大力發展生化分析及臨床檢驗設備、疫苗培養器械、生物基因檢測試劑及器具、X-CT光機、PET-CT、超聲診斷儀器、激光治療儀、無創傷或微創手術器械等新型醫療機械。加強醫學影像設備、急救及外科手術設備等需求量大、應用面廣的設備研發及產業化。發展心臟瓣膜、心臟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人工關節和脊柱、人工耳蝸等高端植介入產品以及康復輔助器具等中高端產品。積極探索基于中醫學理論的醫療器械研發。
           。2)發展路徑。
            一是引進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企業。重點引進行業龍頭企業,發揮產業資源優勢,吸引國內外知名醫藥集團到湖北設廠建立生產基地。發揮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在激光、影像、自動化控制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引入診斷試劑、診療儀器設備等相關的大型醫療器械企業,不斷提高醫療設備國產化水平。二是支持本土企業壯大規模。支持現有企業延伸產業鏈,積極搶占全國市場,加快形成本土成長的大型醫藥企業。三是強化醫藥人才引進。制定并實施生物醫藥領域領軍人才創業項目的支持政策,在研發資金、辦公場所、引進人才安家費等方面給予支持和補貼。四是加強互聯網技術應用。運用物聯網、大數據、智能醫療設備等技術,提供生命健康管理服務。
           。3)空間布局。
            依托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宜昌醫藥產業集群、石首楚源醫藥產業集群、蘄春李時珍醫藥化工產業集群、天門醫藥產業集群、黃石(陽新)化工醫藥產業集群、十堰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武穴醫藥化工產業集群等載體,重點加快生物制藥、化學制藥、中成藥、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發展。
            5  航空航天。
            培育引進龍頭企業,加快推進航空航天技術、裝備、系統和關鍵零部件工藝、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到2020年,航空航天裝備產業規模提高到1000億元。
           。1)主攻方向。
            航空裝備。鞏固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浮空飛行器等特種飛行器設計與研發在國內的主導優勢地位,積極拓展試驗、總裝集成、試飛等業務。建立水面飛行器、高性能輕型直升飛機、輕型飛機等通用飛機的自主研發設計和生產體系,推動輕型航空器核心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依托中航工業特飛所,重點發展水上飛機、浮空飛行器等特種飛行器。大力發展固定翼、旋翼、柔翼等各類無人機及地面站和通訊指揮車的自主研發、設計、制造能力,加快無人機產品向多用途高性能領域擴展,大力促進無人機在航空測繪、災害應急偵察、電力和道路巡線等方面的應用。大力發展飛機維修、客機改貨機等業務。完善飛機座椅產業配套并向航空內飾等產業鏈延伸,鞏固航空儀表的技術優勢并提高產業化應用水平,推動航空防護救生、空降空投裝備等航空生命安全領域技術和產品達到國際水平,促進軍用航空救生器材向民用航空、通用航空領域擴展。鼓勵發展航空機載電源、電子器件、傳感器、慣性器件、多功能顯示器、變流器、變壓器、蓄電池、照明裝置等航空電子設備及元器件,重點發展環控系統、燃油系統、防/除冰系統、液壓系統等關鍵機電系統,積極發展商用飛機客艙系統及各類機載系統,著力突破高集成度通用航空通信導航監視系統、通用航空飛機座艙線控系統、飛控計算機系統、綜合處理與網絡系統、光電探測系統、綜合慣性導航系統、飛行控制系統等航電系統。大力發展飛機維修、客機改貨機等業務。
            航天裝備。加快推進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建設,以快舟運載火箭為基礎,發展低成本、系列化固體運載火箭,探索研制綠色新型液體運載火箭,面向微小衛星提供廉價快速、響應靈活的商業航天發射服務,形成面向國內外的市場化、商業化航天發射服務能力。通過運載火箭產業的發展,帶動航天動力、材料、自動控制系統、伺服系統、通訊、元器件、先進制造等產業集群發展。重點發展衛星平臺及載荷,突破小衛星、微納衛星、衛星組網等核心技術,發展低軌通信衛星、低軌遙感衛星、導航增強衛星等,建成我國商用衛星研發制造基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加快衛星運營服務、空間數據應用服務、地面設備與用戶終端制造、信息綜合服務等領域發展。促進衛星在導航定位、測繪遙感、環境減災、城鄉建設、國土資源、水利交通、農業等方面的應用,帶動位置服務產品、移動終端裝備、芯片、通信、軟件等其它產業的發展。開展高分衛星遙感數據應用推廣與產業培育,打通空間信息應用產業鏈。圍繞固體火箭發射和商業化衛星在軌運維需求,開展地面發射、測控裝備的研發制造,重點加快移動發射裝置、地面接收、測控裝置、遙測、越野機動等領域發展,形成地面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2)發展路徑。
            一是打造新一代航天發射及應用核心產業鏈。發展運載火箭、衛星、發射服務及應用、地面裝備及制造等產業,以及相關配套產業,同時帶動和輻射上下游產業。二是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積極爭取波音、空客以及中航工業、航天科工等國內外龍頭企業在鄂布局。三是促進軍民結合產業深度融合。加快軍工技術的轉化和推廣應用,加快軍民結合產業的深度發展,在航空航天各重點領域形成不斷延伸的產業鏈和企業集群,推動軍民融合產業深度發展。
           。3)空間布局。
            航空產業著力構建“1-3-5”發展總體格局,著力打造三條航空產業經濟帶,即鄂北航空產業經濟帶、鄂南航空產業經濟帶、鄂東航空產業經濟帶,沿航空產業經濟帶規劃發展航空研發制造、航空維修、通用航空運營、飛行員培訓、飛機托管保養、航空旅游等航空產業經濟。重點在武漢、襄陽、宜昌、荊州、黃岡、荊門等地規劃建設若干個航空技術與產品研發基地、航空器整機制造基地和航空零部件生產基地。依托武漢天河機場、順豐國際航空貨運樞紐機場、臨空經濟區等建設一批航空企業總部基地及航空服務綜合基地,開展FBO(固定運營基地)、MRO(維護維修檢修)、航油航材供應、航空培訓、航空應急救援等各種綜合性航空服務業務。依托荊門航空產業園,發展重載飛艇、輕型運動飛機等。
            航天產業形成以新洲區陽邏商業航天城為核心,以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武漢院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國家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化基地、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通用航空及衛星產業園等為支撐,輻射孝感、遠安、襄陽及整個武漢城市圈的“一區多園”發展格局。
            6  海洋工程裝備。
            發揮湖北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研發和制造優勢,推進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高端化、差異化發展。到2020年,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1)主攻方向。
            高技術船舶。依托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武漢理工大學等設計院所以及骨干船舶總裝企業,打造國家級高技術船舶研制基地。重點發展三用工作船、平臺供應船、物探船、工程勘察船、潛水作業支持船、生活支持船(平臺)、深海工程作業船、深遠海柔性鋪管船、深水起重鋪管船、基地供應船、多功能半潛工程輸船、打樁船、大型起重船等海洋工程輔助船舶;特種公務船、節能環?蜐L船、超大型疏浚船、救援打撈船、大型半潛運輸船、大型溢油回收船、遠洋漁船、海洋科學考察船、海洋資源調查船、江海直達集裝箱船、綠色環保型長江寬淺吃水散貨運輸船等高技術船舶;高級豪華郵輪、游船、游艇系列、高速船系列、普及型游艇系列等高性能特種船舶;逐步實現對現有集裝箱船、油船、散貨船、化學品船等主流船型的升級換代。加快推動船配企業集聚向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打造國家級高端船用設備研制基地,形成燃氣輪機、動力推進、甲板機械、艙室機械、柴油機、水聲電子設備等優勢配套產業集群,增進船廠與配套企業之間的業務交流,逐步實現與高技術船舶生產企業同步研發、同步生產、同步供貨,全面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提升船舶品質。重點發展大型原油運輸船液貨裝卸系統、FPSO原油外輸系統、船舶與海工動力定位系統、船舶綜合電力推進系統、燃氣輪機、高效能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機、船用低速大功率雙燃料發動機、艦船燃氣輪機及配套部件、船用軸系產品、船用舵系產品、曲軸、大型螺旋槳、曲軸、全回轉舵槳、船舶綜合電力推進系統及關鍵設備、噴水推進器、甲板機械與拖帶系統、大型原油運輸船液貨裝卸系統、FPSO原油外輸系統、綜合船橋系統、海洋信息網絡安全產品、水下監視防衛系統、水聲電子設備、智慧港口裝備等船舶配套設備;氣化長江LNG終端和LNG存儲等LNG系列產品、海上大型LNG運輸裝備及配套設備、LNG燃料供氣系統等船用LNG裝備,打造國家級氣化長江裝備制造中心。圍繞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智能制造的實際需求,重點發展全三維設計平臺、三維設計異地協同平臺、設計制造一體化集成管理、制造車間數字化集成、智能船廠建造物流一體化管控、虛擬仿真平臺、智能焊接與涂裝裝備等的研究與應用、智能工廠信息基礎設施、自主安全工業控制設備、智能船廠信息產品、船舶數據服務平臺、海洋資源云計算中心。
            海洋工程裝備。以建設海洋強國為契機,加快建設國家級海洋工程裝備研制基地。鞏固發展海洋石油平臺工作船、海洋工程船等船型,重點發展海洋牧場平臺、經濟型自升式生產平臺、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深遠海漁業資源開發綜合保障平臺、海灘儲油裝備、水下浮體、海上娛樂城系列產品、自升式平臺升降鎖緊系統、海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裝備、水下防務系統、水下無人系統集成、大型液壓啟閉裝備、水下閥門、海洋核輻射立體監測平臺、海洋起重設備、飽和潛水系統、海底管線監測系統、海上浮動核電裝備、海洋鉆機、海洋固井設備、海洋修井機、鉆頭和能源裝備研制等海洋工程裝備,加速發展海洋工程總集成總承包等高附加值業務,培育海洋工程裝備服務產業。
           。2)發展路徑。
            一是打造國家級研制基地。以打造國家級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研制基地、促進國內技術領先地位產品做大做強為目標,推進我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四基地一中心一平臺”等重大關鍵項目建設。二是建設產業聯盟。發揮武漢國家高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平臺優勢,推進湖北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聯盟建設,建立聯合工作機制。三是建設科技孵化器。發揮武漢船舶配套工業園在國內外的影響力,積極推進武漢船舶配套工業園海洋工程裝備科技孵化器項目建設,加速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四是推進重點項目產業化進程。以做大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為目標,加快推進優勢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項目產業化進程,促進優勢成果轉化為優勢產品。
           。3)空間布局。
            依托武漢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示范基地,以武漢、荊州、宜昌、黃岡等地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龍頭企業及科研院所為載體,重點發展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船用配套設施。
            7  新材料。
            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提升企業研發創新能力,形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產業體系。扶持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帶動整個產業鏈合理布局發展。到2020年,新材料產業規模達到4500億元。
           。1)主攻方向。
            高性能金屬材料。鞏固湖北冷軋硅鋼、高強汽車板、高速重軌、高性能工程結構鋼等優勢產品地位,重點開發熱軋超高強鋼和高強薄鋼板。重點發展國家重大工程急需的高速鐵路車軸鋼、航空航天用超高強度鋼、核電高溫合金等高端特殊鋼。重點開發電解銅箔、優質銅線桿、優質銅合金棒材等有色產品,發展特種電線電纜、特種漆包線及各種異型線材、高檔家電及電器專用銅板帶等高精有色產品。發展釩鈦產業和功能焊接材料行業,開發高純金屬釩、三氧化二釩、釩鋁合金和釩氮合金等產品;發展特種金屬功能焊接材料,開發低氫型氣保護藥芯焊絲、大線能量氣電立焊及硬面堆焊藥芯焊絲等特種金屬功能焊接材料。
            高端化工新材料。促進新領域精細化工、高端化學品材料向產業鏈中高端延伸,優化品種結構,加快升級換代。大力推進乙烯系高分子材料產業鏈的發展,重點開發特種工程塑料、特種合成橡膠、聚酯及滌綸纖維等乙烯系列先進高分子材料。發展高性能環氧樹脂、彈性樹脂等環保型高性能涂料、長效防污涂料、防水材料、高性能潤滑油脂等高端化學品新材料。發展無氯法直接合成烷氧基硅烷及硅烷偶聯劑等有機硅聚合產品。加快電解用離子交換膜、耐溫動力電池隔膜等功能性膜材料膜片技術開發及產業化,積極開展液體、氣體分離膜材料開發、生產及應用工作。加快發展高端裝備制造配套的高性能專用新材料、特種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礦物復合材料、摩阻復合材料、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及制品等。充分依靠和利用濕法磷酸裝置回收無水氟化氫,深度開發氟橡膠、氟樹脂等新型氟基材料,積極開展單質氟、氟化衍生系列產品的深層次開發,在含氟聚合物及制品、氟碳化合物等功能新材料領域突破一批關鍵專利核心技術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電子信息功能材料。重點發展通信用光電子材料與集成技術、微電子材料、新型電池用能量電子材料等信息新材料。完善新型石英晶體、塑料光纖、淺海光纜等光通信材料產業鏈。優化發展印制電路板專用化學材料、柔性電路板基材、電子漿料等電子材料產業鏈。發展砷化鎵等半導體材料,石墨、碳素系列保溫材料,推動以碳化硅單晶和氮化鎵單晶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產業化進程。突破大尺寸硅單晶拋光片、外延片等關鍵基礎材料產業化。積極發展大尺寸玻璃基板、電極漿料、靶材、熒光粉、混合液晶材料等平板顯示材料。促進碲鎘汞外延薄膜材料、碲鋅鎘基片材料、紅外及紫外光學透波材料、高功率激光晶體材料等傳感探測材料的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能力提升。
            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積極開發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壯大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產業規模,實現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產業提檔升級。重點發展中高檔液晶顯示玻璃基片、無鉛低熔封接玻璃、鍺銻硒玻璃、壓延微晶玻璃、零膨脹微晶玻璃、激光玻璃、長波紅外玻璃等。發展超大尺寸氮化硅陶瓷、燒結碳化硅陶瓷、高頻多功能壓電陶瓷及超聲換能用壓電陶瓷。大力開發無鉛綠色陶瓷材料、功能型特種陶瓷產品。發展功能型超硬材料和大尺寸高功率光電晶體材料及制品,發展高純石墨、鋰電池用石墨負極材料、核級石墨材料等。開發金剛石用觸媒金屬粉、超細預合金粉、高鋯耐堿玻璃纖維、高性能摩擦材料、無機防火保溫材料等一系列高性能產品。
            前沿新材料。積極培育新能源、生態環境、生物高分子和納米等前沿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硅基太陽能與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太陽能光電轉換材料、熱電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發展燃料電池材料、新型制氫材料、高能儲氫材料、中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電解質材料、聚合物電池材料等新能源電池材料。優化發展PSM環境友好材料、聚乳酸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質全降解環保材料等特色環保材料。重點開發高效吸收、吸附、固化、催化轉化、汽車尾氣凈化材料等關鍵材料及技術。優化完善藥物控釋材料、靶向給藥系統載體材料、仿生材料、氨基酸衍生物、生物芯片等生物高分子材料產業鏈。重點開發納米金屬軟糍材料、陶瓷納米材料、納米光學材料等先進納米新材料。
           。2)發展路徑。
            一是發展重點產業集群。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依托武漢、黃石、宜昌等產業發展集中區域,重視新材料推廣應用和市場培育,集中建設新材料產業基地,促進產業集群發展。二是堅持創新驅動,促進產學研用結合。鼓勵企業與大學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開發中心,不斷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
           。3)空間布局。
            依托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新洲區鋼鐵制品產業集群、蔡甸區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黃石下陸區銅冶煉及深加工產業集群、荊門市磷化工產業集群、宜昌市磷化工產業集群、荊州市公安縣塑料新材產業集群、鄂州市金剛石刀具產業集群等載體,重點加快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領域發展。
            8  節能環保。
            堅持引進與自主開發相結合,加強研發制造向服務拓展,做大做強節能環保產業。到202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
           。1)主攻方向。
            節能裝備及產品。重點開發工業鍋爐(窯爐)、高效風機、高效傳動系統、余熱余壓利用等重點領域節能技術和產品。發展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重點研發高效節能電動機、電機系統、節能變壓器、高壓變頻器、電機軟啟動、電網能量補償等節能機電裝備,以及熱流計、照度計、量熱儀等節能監測專用設備。大力發展節能汽車、節能建筑材料、節能家電、節能燈具等產品。
            環保治理裝備及產品。加快研發和生產工業廢水處理回用等水污染治理關鍵技術和裝備。發展煙氣脫硫、尾氣控制、潔凈燃燒技術設備等大氣污染治理關鍵技術和裝備。推進中高濃度氨氮處理、木漿堿回收、固體廢物焚燒處置、廢舊電池回收再利用、電機變頻軟啟動節能裝備、碳捕捉等技術裝備的產業化。加大對多種煙氣脫硫、燒結煙氣深度脫硫與硫胺制備、污水除氨、新一代可降解生物材料等裝備和產品的推廣應用。
            資源循環利用。加大資源再生利用產業的規;,提高脫硫石膏、冶煉廢渣、礦山尾礦、礦渣、廢舊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積極推進工程機械、機床、電機等舊工業產品再制造。加大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處理力度,提升水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對燃氣、粉塵、粉煤灰等大氣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加大對工業生產中的余熱、余壓的回收利用。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在有條件的企業、園區、行業之間探索開展原料互供、資源共享的循環利用模式。
           。2)發展路徑。
            一是加快耗能行業產業對標。推進水泥、冶金、有色、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的對標工作,通過節能環保技術和裝備的應用,實現節能降耗,并對行業落后產能關停并轉。二是擴大能源管理、清潔生產等試點示范。繼續擴大清潔生產技術應用示范工程、企業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項目,對已申請項目進行績效評價,積極推廣示范項目成功經驗,擴大清潔生產技術應用成果。三是依托循環經濟園區,積極推動資源綜合利用。依托8個工業循環經濟重點園區,加強廢舊鋼鐵加工配送、廢舊輪胎及廢鉛酸電池等綜合利用,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范發展。
           。3)空間布局。
            依托武漢市青山區循環經濟產業園、鄂州循環經濟產業園、云夢鹽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襄陽谷城循環經濟工業園、荊門市格林美循環經濟產業園、宜昌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以及襄陽市再生資源產業集群,重點加快節能裝備及產品、環保治理裝備及產品、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發展。
            9  北斗。
            把握北斗系統應用產業化重大機遇期,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以完善產業鏈建設和培育產業集群為主要途徑,支持聯盟發展,推動行業應用,加快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芯片研發、終端產品推廣等完整的產業鏈。到2020年,北斗產業規模提高到1000億元。
           。1)主攻方向。
            北斗芯片。依托北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機構和芯片生產企業,重點突破北斗衛星導航智能芯片的關鍵技術和芯片研制生產,帶動全省數據獲取、加工與處理、相關軟硬件研發等產業發展,形成面向智慧城市提供智能化服務為主的高端服務業競爭優勢。設計研發車載智能芯片、手機智能芯片,研發用于交通、物流、農業、城管、醫療、養老以及土質、水質監測等領域的專業智能芯片,為北斗應用智能終端提供支撐。
            高端接收機及終端產品。加快研制北斗/GPS參考站接收機(雙頻、三頻)、北斗/GPS流動站接收機(單頻、雙頻、三頻)、北斗/GPS CORS管理和服務軟件系統、北斗/GPS區域增強系統管理和定位服務軟件、基于北斗/GPS的定位定向和測姿產品。加速研發并量產集交互式、網絡化、智能化功能于一體,融合數字電視、第四代移動通信(TD-LTE)、3D觸控操作、音視頻播放、智能語音控制等功能的北斗車載智能終端。
            北斗CORS基站。建設全省范圍的多層次、多用戶實時精密定位服務的北斗地基增強系統。開發厘米級高精度定位智能終端產品,加強在智慧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地理國情普查及監測、基礎測繪等方面的深度應用。參與承擔覆蓋全國、統一運營的國家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的建設,實現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應用產業化,加快形成北斗衛星導航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2)發展路徑。
            一是完善北斗產業鏈。以北斗的片上系統芯片研制為核心,帶動數據獲取、加工與處理相關軟件研發等方面優勢的發揮,培育面向信息消費、智能化服務的協同發展產業鏈,形成核心競爭優勢。二是突破芯片設計、制造等關鍵技術。著力突破北斗衛星導航智能芯片、高精度定位智能終端產品、室內外無縫定位等關鍵技術,研發地理空間信息可視化、一體化、實時化技術,大數據融合與挖掘、核心業務智能信息系統開發技術。三是積極開拓導航等應用市場。促進基于北斗的智能化服務信息消費市場增長,推動政府部門開放信息資源,在北斗衛星時空基準下實現各類信息的時空關聯、整合、開發、應用。
           。3)空間布局。
            依托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黃石北斗科技城、鄂州北斗產業園等載體,重點加快北斗芯片、高端接收機及終端產品、北斗CORS基站等領域發展。
            10  軌道交通裝備。
            構建完善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強化零部件、系統、設備與整車之間的有機聯系,壯大產業規模,推動軌道交通裝備“走出去”。到2020年,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規模提高到600億元。
           。1)主攻方向。
            車輛制造。大力發展城軌車輛、干線機車、城際列車、動車組裝配及制造、鐵路救援車等軌道交通車輛與機械設備。以大軸重載貨車、快捷貨運列車為重點,搭建軌道交通特種車輛研發試驗平臺,自主研發先進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鞏固重型軌道車、電氣化鐵路施工維修車、城市軌道交通施工維修車、動力穩定車、高原軌道車、高速鐵路接觸網作業車等專用軌道車的市場占有率,支持整車企業與核心配套企業加強技術合作,建立技術聯盟,實現聯合開發、聯合試制。
            車載設備與列控系統。建設軌道交通裝備配套牽引與網絡控制產品研制基地,加大軌道交通智能化、信息化設備和系統的研發力度,鞏固車輛控制系統、軌道交通信號及綜合監控與運營管理系統軟硬件開發等方面技術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重點發展牽引傳動、制動控制、列車運行控制等系統。大力發展鐵路電子數字線路保護測控裝置和視頻監控系統、內燃機車(動車)微機控制系統、內燃/電力機車網絡控制系統和機車空調逆變電源等機車電控系列產品,提高軌道通信、信號、自動檢票、空調、消防報警和排水等系統及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車用關鍵部件。大力發展車體、轉向架、連接裝置、受流裝置、電氣系統等核心零部件,進一步提升軌道交通裝備關鍵零部件的研發能力和成套產品制造能力。鼓勵整機企業加快培育本地配套企業,重點提升城軌車輛用三相交流和直流牽引電機組、輔助電機、電氣車用牽引變壓器、隔離變壓器、傳感器、彈力補償裝置、盾構機、車用電纜等軌道交通配套設備生產能力。
           。2)發展路徑。
            一是加快關鍵技術研發。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利用各類創新資源突破核心關鍵技術。二是提升基礎零部件和工藝水平。著力提升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制造裝備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三是推進智能化升級。推進設計數字化、生產智能化、系統集成化、管理信息化、經營網絡化,推動智能化車間(工廠)試點示范。四是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軌道交通行業。創新融資方式,鼓勵和引導民資民企進入軌道電纜、智能扳倒裝備、車輛在線檢測等領域。
           。3)空間布局。
            依托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襄陽高新技術開發區、襄陽經濟開發區及武漢市江夏區、黃陂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和軌道交通裝備基地等載體,重點加快車輛制造、車載設備與列控系統、車用關鍵部件等領域發展。
           。ㄈ┘涌焐a性服務業能力提升。
            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著力發展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現代物流業、商貿及其他服務業等四大生產性服務業,積極培育新型服務業態,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發展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力爭“十三五”期間,全省生產性服務業年均增長10%以上,發展質量和結構進一步優化,對制造業的涵養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
            1  科技服務業。
            依托湖北的智力資源優勢,推進研發及成果轉化服務能力建設,做強研發檢測服務,提升創新創業服務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內涵式增長。
           。1)主攻方向。
            工業設計服務。完善工業設計發展載體,推動建設國家級和省級工業設計中心。支持大型工業企業設立互聯網型工業設計機構,發展工業設計資源網上共享、網絡協同設計、眾包設計、虛擬仿真、3D(三維)在線打印等互聯網工業設計新技術、新模式。開展工業設計創新示范試點,鼓勵開展工業設計相關基礎研究,支持工業設計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等方面的研發應用,推動制定設計行業標準。推動制造企業與電商企業開展新產品預售體驗、消費行為分析,引導企業優化工業設計。積極申報國家工業設計獎,辦好“楚天杯”工業設計大賽,構建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工業設計成果與家具、服裝、家電、建材等產業對接。積極支持武漢市打造“工程設計之都”;以襄陽、宜昌、黃石、荊州等區域中心城市為重點,加快建設和培育一批設計服務企業。
            工程和技術研究服務。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應用研究和試驗活動,推動重點高校及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快產學研合作,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及平臺,推動組建一批具有地方產業特色和具備較強競爭力的研發服務機構。發揮研發服務機構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關鍵作用,建立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研發服務體系,促進專業研發服務企業發展壯大。
            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扶持一批專業化的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企業,構建多領域、網絡化的技術成果轉化服務體系。鼓勵企業將技術開發部門注冊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研發中心,獨立承接研發業務。整合全省資源,以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為契機,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發展創業、創新扶持服務。加快建設技術成果孵化中心,提供科技評估和鑒證服務。打造科技信息交流平臺,加強技術咨詢服務等。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加快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鼓勵不同所有制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加強計量測試、檢測技術、檢測裝備研發等基礎能力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質檢中心和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重點發展面向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售后服務全過程的檢驗、分析、測試、標準和認證等服務。積極推進社會經營性檢驗檢測機構管辦分離、轉企改制,組建長江檢測認證集團,打造專業化、規;、市場化、國際化的國內一流檢驗檢測認證品牌。推動國家標準創新基地建設,加強標準化戰略和技術標準研究與應用,鼓勵科技成果標準市場化,支持標準研發、信息咨詢等服務發展,構建湖北技術標準全程服務體系。加強量值傳遞和溯源體系建設,支持構建完整的產業計量服務體系。
           。2)發展路徑。
            一是構建產業技術創新的新型創新載體。為順應制造業創新體系和創新模式的一系列變革,著眼于全面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組織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依托產業創新聯盟的高水平有特色的制造業協同創新網絡和平臺。推進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骨干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構建湖北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形成產學研合作的長效機制。二是完善科技成果孵化載體建設。大力發展創新工廠、創業咖啡等新型孵化器,做大做強眾創空間,完善創業孵化服務。引進境外先進創業孵化模式,提升孵化能力,推動創業孵化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技術成果轉移相結合。三是引進專業咨詢服務機構。重點引進創業投資和技術評估、咨詢、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推進科技服務外包業發展,促進區域內企業與科技服務業融合發展。
            2  信息服務業。
            重點圍繞電子商務服務、工業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方面發展信息服務業,形成對制造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1)主攻方向。
            電子商務服務。以建設中部電子商務中心為發展目標,引進和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帶動力強的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和電子服務平臺,在食品、服裝、建材等優勢產業發展壯大一批專業性電子商務平臺。推進大中型企業電子商務應用,促進大宗原材料網上交易、工業產品網上定制、上下游關聯企業業務協同發展。引導小微企業依托專業化的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開展業務。支持傳統商貿企業開展網絡零售業務,積極發展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和服務外包。鼓勵數字產品和服務產品開展網絡交易。推進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示范園區(基地)、示范企業建設。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的應用和發展。
            大數據。整合資源建設國家存儲器基地,推進關鍵技術研發。加大對烽火科技、華工科技、天喻信息、達夢數據庫、中地數碼、光庭科技等企業開發大數據產品的扶持力度,提升對海量復雜數據的搜索、挖掘、分享和深度分析能力。支持第三方大數據平臺建設,推動大數據在工業行業管理和經濟運行中的跨領域、跨平臺應用。開展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發展基于工業大數據分析的工藝提升、智能排產、過程控制優化、能耗優化等智能決策與控制應用。重點在汽車、石化、家電、電子信息等傳統行業,開展基于工業大數據的新一代商業智能應用試點,挖掘利用產品、運營和價值鏈等大數據,實現精準決策、管理與服務。支持和鼓勵典型行業骨干企業在工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應用大數據技術,提升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產品營銷及服務等環節的智能決策水平和經營效率。推動企業產品、市場等有關數據的交換、交易和流通,建立經濟運行動態監控和預測預警。
            云計算。支持華為、騰訊、聯想等企業在武漢開發大數據應用項目。依托地理空間數據庫等云計算中心,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積極探索軟件服務、平臺服務、基礎設施服務等各類云計算服務。建設一批高質量的行業云服務平臺,加快推進楚天云平臺建設,建立湖北大數據交易所、眾籌金融交易所等云服務平臺。積極探索服務模式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依托云平臺推動行業數據的集聚、整合和共享,深化大數據與傳統生產流通領域的融合發展,推動設計、生產、產品、營銷、售后等制造業各環節的云服務應用。大力發展工業數據集成、工藝加工知識庫、工業云等應用服務。聚焦汽車、鋼鐵、石化、重大裝備、能源等領域,提高關鍵核心應用的業務架構、應用架構、技術架構和信息架構的規劃、設計與開發能力,提高應用系統與基礎平臺的整合能力、信息系統間的綜合集成能力,形成智能化、集成化工業軟件解決方案。
            移動互聯網。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契機,整合資源建設國家存儲器基地,推進關鍵技術研發。依托百納信息等企業,加快移動電子商務、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手機出版物、氣象查詢、車輛定位等領域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通信和網絡增值服務轉型升級,加快下一代互聯網和光纖到戶建設步伐,積極推進三網融合、4G應用等。支持武漢國家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快建立空間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做大空間信息服務產業。培育發展基于移動終端的互聯網新應用,開發新市場,培育新業態,促進新型業務研發和應用。
           。2)發展路徑。
            一是重點培育武漢、襄陽、宜昌等一批大數據中心。加快全省基礎信息網絡的布局,在全省范圍內建設一批省級大數據中心。二是培育骨干企業。引導軟硬件企業加強合作,協同開展技術創新和市場運作,合力推進以應用為核心的行業解決方案和技術集成方案的研發與產業化。鼓勵企業轉型升級,加大資源整合力度,通過并購、入股等方式進入新興市場,培育一體化、集成化創新能力,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轉移。引導大型國有企業和政府及事業單位剝離信息技術服務機構,實行公司化運作。三是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網絡交易平臺。依托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建設一批電商平臺和一站式服務平臺,將電子商務平臺延伸到農村,加快農村電商與城市電商平臺的互聯互通。四是推動區域協調。支持“一主兩副”城市大力發展軟件服務業,實現城市功能拓展,形成全省產業多極發展格局。服務智慧湖北建設,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到偏遠地區設立網點、興辦企業,構建覆蓋全省服務網絡。
            3  現代物流業。
            推進綜合物流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專業物流,加強智慧物流建設,將現代物流業打造成為湖北省的競爭新優勢。
           。1)主攻方向。
            航運物流。進一步整合武漢、襄陽、宜昌、黃石、黃岡、荊州等港口資源,加快建設運轉高效的現代綜合物流體系。積極建設區域性交通樞紐,強化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中部地區中轉樞紐功能。打造以長江深水碼頭為核心的多式聯運物流綜合體,構建公鐵水無縫銜接的港口綜合集疏運體系。建設鋼鐵等大宗商品的專業物資交易和集散基地。開辟近洋國際航線,打造國際特色物流,提高進出口貨物集散能力。
            臨空物流。推進天河機場三期工程、順豐國際航空貨運樞紐機場建設,形成客貨運“雙引擎”的發展新格局。以順豐國際航空貨運樞紐機場落戶鄂州為契機,打造區域物流分發中心,集聚物流企業,共建共享鄂州航空物流設施。建立電子商務配套中心,進一步集聚亞馬遜、蘇寧云商等知名電商企業,形成完整的“電商-物流”產業鏈。
            智慧物流。以智慧湖北建設為契機,重點推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物流產業融合,提升物流配送網絡的信息化水平,實現重要物品配送的可追蹤管理。積極應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提升對運輸、儲存、加工、配送等物流環節的組織和管理水平,實現與上下游企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強化智慧港口建設,打造作業自動化、業務便捷化、決策智能化、服務人性化的港口航運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
            專業物流。積極發展商業連鎖、醫藥、農產品、危險品等配送物流,促進物流業規范化、規;。重點推進汽車、石化、高新技術等制造業物流管理與運作水平的提升,通過資源整合和物流業務外包,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的有機融合與聯動發展。針對水產品等特殊食品加工產業,發展冷鏈物流,建立依托專用冷鏈物流車輛、倉儲、中轉中心為載體的冷鏈物流運輸體系,保證湖北省水產品的市場通達能力。引進第三方物流企業,逐步形成統一的物流管理運營模式。
           。2)發展路徑。
            一是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現代物流示范應用,推進物流園區基礎設施、貨場、交易中心、倉儲設施、公共信息平臺建設。二是打造物流信息平臺。積極推進物流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支持區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面向中小企業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三是強化物流專業人才培養。將物流人才隊伍建設納入湖北省人才建設體系,打造專業物流人才隊伍,引進培養物流信息、物流規劃、物流經營、國際物流等專業人才。
            4  商貿及其他服務業。
            重點圍繞金融服務、商務服務和人力資源服務、設備維修和售后等方面發展商貿及其他服務業,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1)主攻方向。
            金融服務。進一步加快傳統金融業發展,培育發展新型金融業態。推動武漢城市圈金融一體化建設,加快信貸市場、票據市場、資金清算、金融信息、產股權市場發展進程。大力建設全國性金融后臺服務中心和金融外包中心,構建具有較強融資和服務能力的區域性金融體系。加快發展科技金融、民生金融、互聯網金融、物流航運金融等新業態,支持武漢民間金融街建設。推動科技金融業務創新,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形成區域性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大力推進融資租賃,推廣大型制造設備、施工設備、運輸設施、生產線等融資租賃服務。
            商務服務。按照專業分工、市場運作的原則,完善產業發展戰略、勘察設計、工程咨詢、風險評估服務體系。加快發展市場調查、咨詢評估、會展、產權交易、會計、稅務、司法中介等商務服務業,推進品牌化、規;l展。加快推進無形資產、知識產權評估服務。大力推動商務咨詢服務國際化發展。鼓勵商務咨詢服務企業聯合兼并、重組,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商務咨詢服務企業,創建一批公信力強、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商務服務品牌。
            人力資源服務。建立健全專業化、信息化、產業化、國際化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重點培育一批多元化、多層次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集群和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集群,鼓勵發展專業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小微型人力資源服務業。在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等有條件的地區建設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加強人力資源服務標準化建設,推進人力資源服務與移動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開放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市場準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建立健全政府購買人力資源公共服務的政策、制度和機制。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健全人力資源服務業外商投資管理體制。
            機械設備修理和售后服務。以湖北大型裝備制造企業集團為重點,逐步完善產品設備的安裝調試、以舊換新、遠程檢測診斷、運營維護、技術支持等售后服務,以及設備監理、維護、修理和運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務。
           。2)發展路徑。
            一是加快建立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溝通協調機制。建立溝通協調機制,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良好氛圍。通過政府投資基金,引導金融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投資力度,鼓勵大企業發展金融業務,集聚資本對關鍵領域進行攻關。二是建立荊楚商貿服務平臺,提升商貿服務水平。整合現有的企業貿易服務機構和平臺,通過信息平臺集中資源,提供知識產權、會計、稅務、咨詢、評估、會展等商貿服務。
            六、重大工程
           。ㄒ唬┲悄苤圃煸圏c示范工程。
            推進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融合創新,深化兩化融合,高起點實施一批智能制造國家級、省級試點示范工程,推進軟硬一體、網絡互聯、平臺支撐、數據驅動、應用示范“五位一體”的融合創新。在電子信息、汽車、船舶等重點行業選擇一批企業進行試點,大力推進數字化工廠,推進行業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改造,實現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對于傳統信息化水平較高的產業領域,加大系統集成,進一步提高信息化對制造業的帶動力;支持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開發一批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并實現產業化。到2020年,在全省傳統優勢產業和重點發展領域中選出50個項目納入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程,力爭試點示范項目的產品研制周期縮短40%,運營成本降低30%,生產效率提高30%,產品不良品率降低20%,能源利用率提高5%。努力將湖北打造成為國內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示范區。
           。ǘ┲圃鞓I創新中心建設工程。
            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科技資源豐富、創新成果突出、產業化能力強、企業密集的市州,聚焦光電子、海洋裝備、智能裝備等重點領域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湖北(武漢)創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同時建設一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研究制定與創新中心配套的協同創新機制、成果轉化機制,通過市場、行政等多元化手段,整合政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智庫、投資機構、孵化器等創新資源。努力把創新中心打造成為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的載體、協同創新的組織者、創新成果的轉化平臺和多層次人才培養基地,成為推進湖北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引擎。到2020年,在光電子、汽車、船舶等領域形成1-2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0家左右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通過整合并激活全省創新資源,將湖北打造成為全國制造業創新示范區。
           。ㄈ┕I強基工程。
            加強優勢產業領域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的技術攻關。選取湖北省具有優勢的光電子器件、工業機器人、汽車輪轂軸承以及發動機、冶金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納米材料等領域開展強基工程,增加項目儲備。依托省內重點實驗室,搭建國家級“四基”產業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平臺。到2020年,基礎制造工藝水平全面提升,機械基礎件的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穩定性顯著提升。突破一批關鍵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的核心技術和產業化技術。實現40%以上的關鍵基礎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元器件)自主化、工程化、產業化。
           。ㄋ模┢髽I精細化管理推廣工程。
            加強精細化管理,引入先進管理模式,積極推廣精益制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企業競爭力。在汽車、冶金、光纖通信、裝備等重點行業,鼓勵企業加快采用先進管理制度和先進標準。在全省規模以上企業中,推廣全面質量管理、卓越績效模式、六西格瑪管理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加強產品質量信息的采集、追蹤、分析和處理,提高企業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定期組織評選長江質量獎。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方式,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到2020年,通過國家質量管理標準認證企業數量超過20000家,企業廢品率明顯降低,效率顯著提升。
           。ㄎ澹┓⻊招椭圃焓痉豆こ。
            選擇船舶、航空航天、紡織服裝、家具等特定行業推行服務型制造,探索定制化生產模式。引導鋼鐵、裝備等行業領軍企業承接大型工程項目,開展從單純提供產品向提供設計、制造、安裝及運維服務等一體化服務轉變。研究出臺制造業電子商務行動方案,大力推進制造業電子商務應用,加強工業設計中心、工業設計示范企業創建工作。建設制造業大數據、云計算平臺,將資金、信息、物流、服務等數據集成,協助企業通過平臺隨時獲取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實現產品需求和網絡化制造資源的無縫對接。到2020年,在船舶、航空航天、紡織服裝、家具、電子等行業開展服務型制造的企業達到1000家。
           。┲圃鞓I國際化工程。
            推動龍頭企業國際化,支持企業建立海外生產加工基地,在汽車、冶金、裝備、信息產業等領域,培育跨國企業集團。依托光纖通信、汽車等行業優勢,積極承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球性貿易博覽會及國際會議,打造省內制造業企業交流的國際平臺。依托湖北省產業集聚區和沿江產業帶,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出口創新示范基地,建設省級制造業出口創新示范區。到2020年,培育8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建設國家級制造業出口創新示范基地2個,省級示范區5個,每年承辦3次具有代表性的國際制造業博覽會。
           。ㄆ撸┣鍧嵣a示范工程。
            在全省工業領域推廣采用先進適用清潔生產技術,加快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大幅削減工業煙(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支持重點產品、重點企業、重點園區開展清潔生產審核與評價,提高工業清潔生產水平。到2020年,選取100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試點工作,試點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15年末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25%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
           。ò耍┦袌鲋黧w培育工程。
            以創新為動力加速本地市場主體做大做強,鼓勵汽車、冶金、電子等優勢行業企業提質增效,提升大型企業集團競爭力。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引入先進管理和考核機制,塑造發展新主體。發揮產業園區市場主體培養功能,充分利用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國家高新技術園區、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等產業聚集區,加速新興產業市場主體培育。搭建服務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服務平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營造創業、創新環境,完善資金、人才、技術、審批等方面優惠政策。到2020年,培育8-1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ň牛┢髽I家培育工程。
            繼續實施省“123”企業家培育計劃,每年選拔一批45歲以下、思想素質好、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企業家進行重點培育和跟蹤服務,創新培養模式,豐富培訓內容,加強交流合作,提高培訓質量。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計劃、職業經理人培養計劃,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積極培養急需的中高級技能型人才,實施“金藍領”開發工程和“楚天名匠”培育工程。加快湖北省創新創業團隊建設,切實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發揮企業家協會、產業行業組織培訓企業家的作用。努力營造企業家培養環境,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突出高端化,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整合人才引進、獎勵制度、服務平臺等資源,落實更加開放、寬松、寬容的人才培養集成政策。到2020年,培養領軍型企業家100名,培養職業經理人5000名。
           。ㄊ┢放铺嵘こ。
            以《中國制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確定的十大重點領域和食品、工業消費品行業為重點,實施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聚集區)企業品牌精準培育。研究制定產業集群(聚集區)內企業品牌培育規劃,督促落實品牌培育各項工作任務。指導聚集區內企業健全完善品牌管理體系,制定商標注冊和培育規劃,引導企業開展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助力開拓海外市場;組織有關專家深入企業,講授品牌戰略和品牌培育等相關課程,支持鼓勵創建馳名、著名商標。

          因上傳字數限制,完整版  湖北省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請點擊http://gkml.hubei.gov.cn/auto5472/auto5473/201610/t20161010_904095.html查看!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湖北省模具工業協會版權所有
          備案號:鄂ICP備15012237號-1  技術支持:武漢珞珈學子  后臺管理   
          地址:武漢市珞喻路1037號華中科技大學先進制造大樓西樓  郵編:430074  聯系方式:13720265939  027-87543490  業務咨詢  

          湖北省模具工業協會微信公眾號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2544號

          热久久

          <dl id="9xvjp"></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