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楊叔子院士:學高為師 德高為范的“大先生”
2022年11月4日22時53分,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先行者、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叔子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不幸逝世,享年89歲。
89年的人生旅程中,楊叔子院士將具有卓著貢獻的69年時光,留在了蒼郁蔥蘢的喻園,留在了高質量快速發展的華中科技大學——
作為機械工程專家,他著眼于應用亟需,推進了時間序列分析的工程應用,解決了切削過程中的顫振問題并實現了無顫振切削,攻克了鋼絲繩斷絲定量檢測的國際難題;
作為科學家,他前瞻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在國內率先提出并開展了智能制造探索性研究,牽頭承擔了智能制造領域第一個國家級基礎性重點項目,成為我國智能制造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的開拓者;
作為教育家,他主張“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必須兩翼齊飛、不可或缺,率先在全國理工科高校中扛起了文化素質教育的大旗,為黨和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材。
圖為楊叔子給學生上課。
詩禮傳家勤奮求學,“出國就是為了回國”
生于亂世,長于亂世,是楊叔子幼年生活的真實寫照。1933年9月5日,楊叔子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一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是被譽為“辛亥風云人物”的民主革命先驅楊賡笙。父親提出的“清廉愛國,師表崇德”的家風庭訓,影響了楊叔子的一生。隨著父親躲避抗日戰火的歲月,楊叔子無法進入小學接受正規教育,5歲起便在父親指導下念古書。9歲進入高小學習時,楊叔子已遍讀《四書》《詩經》《書經》,唐詩三百首與百篇古文更是爛熟于心。深厚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心中埋下家國情懷的種子。
圖為幼兒時期的楊叔子。
1952年,國家百廢待興,懷揣工業報國夢,數學成績總是第一名的楊叔子報考了武漢大學機械系。院系調整時,該系并入華中工學院。1953年,他轉入新成立的華中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繼續學習。
談起大學時光,楊叔子脫口而出的一個詞是“艱苦”!耙驗閺奶熨Y上講,我這個人不太適合學工科!睌祵W、物理等基礎課程門門優秀的楊叔子,面對機械工程學必備的動手能力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但楊叔子知道“人生在勤,貴在堅持”,想要成人成才,必須克服困難。
圖為大學二年級的楊叔子。
1956年,楊叔子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激動地寫下了《七律·喜訊批準入黨》,用“自此螺釘裝配罷,無朝無夜奮奔騰”來表明自己激動的心情以及要用所學技能為組織貢獻力量的決心。同年,楊叔子畢業并在華中工學院機械工程系金屬切削機床教研室擔任助教。
為了當一名合格的教師,楊叔子下了一番苦功。除了講慢一點,再慢一點之外,楊叔子會提前將整堂課的講授過程都思考一遍。哪兒該慢,哪兒該停頓,哪兒該提問,甚至連每一塊黑板該如何書寫,他都會提前作好安排。有條不紊的課堂教學,漸漸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1980年,楊叔子成為系里的學科帶頭人,47歲破格晉升,成為當時湖北省最年輕的兩位正教授之一。
圖為1975年楊叔子與學生在一起。
1981年,楊叔子前往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做高級訪問學者。訪問期間,楊叔子分秒必爭、潛心學術,完成了一本題為《動態數據的系統處理》的講義初稿,為本次訪問提交了一份完滿答卷。臨近訪問期滿,美國方面以優厚的待遇來挽留楊叔子,希望他延期返華。面對優越的科研環境和可觀的年薪,楊叔子沒有猶豫,毅然踏上了回國的路程。
有人問他:“為什么要回國?”楊叔子反問:“為什么不回國?”因為在他心里始終堅持——“出國就是為了回國”。1982年年底,楊叔子學滿歸國。
“見困難就上”,在科研道路上力耕不輟
“見困難就上”是楊叔子在科學探索和研究道路上一貫的行事風格。
——填補國內空白,時間序列分析的工程應用結出碩果。
在美國訪問期間,楊叔子接觸到了時間序列分析的相關研究,并意識到其在機械制造領域的應用價值;貒,楊叔子將在美國學習的收獲與教學科研相結合,大力推動時間序列分析在國內機械工程中的應用研究,填補了國內在時間序列研究領域的空白,使得中國的時間序列研究達到甚至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在實踐方面,楊叔子帶領團隊與武漢軍區總醫院三內科、六七二醫院以及華中工學院附屬醫院合作,開展腸鳴音臨床檢測研究。后來,楊叔子又在衛生統計領域中引入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建立模型,成功實現對人口死亡情況的群體預報及氣象因素分析。
在理論方面,楊叔子通過課程教學、舉辦會議以及著書立說等途徑,進一步發展了時間序列分析的理論研究。1983年,楊叔子以《動態數據的系統處理》講義為基礎,為華中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研究生開設了《時間序列分析及其工程應用》課程。同時,楊叔子積極聯絡相關專家學者,促成了國內“時間序列分析在機械工程中的應用學術討論會”的定期召開。
圖為楊叔子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家工作討論。
隨著理論與實踐的豐富與深化,楊叔子連同王治藩、吳雅等人對《動態數據的系統處理》講義進行反復修訂,最終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時間序列分析的工程應用》一書。書中提出的眾多概念與方法,填補了國內在時間序列研究領域的空白,大多達到甚至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攻克國際難題,鋼絲繩斷絲定量檢測至今仍處于先進水平。
隨著改革開放后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對精密器械、精密儀器制造的需求與日俱增。鋼絲繩是工業生產中的常用部件,它的承載能力直接關系到設備及人身安全。斷絲是鋼絲繩損傷的極端表現,一旦發生斷絲則意味著鋼絲繩無法繼續工作。當時,國際上普遍認為對鋼絲繩斷絲進行定量檢測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但楊叔子以“見困難就上”的行事風格,相信中國人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攻克這一國際性難題。1984年底,他與同事接下了這項世界難題——“鋼絲繩斷絲在線定量檢測”。他們與煤炭部撫順煤研所合作,經過反復試驗,僅花一年工夫,就研制出“鋼絲繩斷絲定量檢測系統”,解決了這個世界難題。他們還結合電磁理論、信號處理技術、計算機技術、模式識別等多學科知識,不斷在實踐中修正系統,相繼開發出“GDIY-Ⅰ型便攜式鋼絲繩斷絲檢測儀”和“GDJY-Ⅱ型鋼絲繩斷絲定量檢測儀”等。
這一系列儀器在斷絲定量檢測技術方面是國內首創,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并榮獲國家發明獎。直到今天,這項技術在國際仍處于先進水平,不僅運用在鋼絲繩上,也運用到了油田的抽油管上。
——再鑄科研領域里程碑,首倡智能制造成為國家戰略。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以智能技術及信息通信驅動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萌芽,智能制造就是這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議題。西方發達國家爭先恐后地發起智能制造工程,力圖在這一全新領域搶占科技制高點。這一動態很快便被密切關注國際科技發展前沿的楊叔子捕捉到了。
經過廣泛研讀與系統思考,楊叔子發現,僅僅將人工智能引入機械制造,只會形成一個個“智能化孤島”,無法從總體上提升制造中決策的自動化水平,要邁向智能系統的全面智能化,必須從“人工智能在機械制造中的應用”上升到“智能制造”。
圖為楊叔子20世紀90年代初在實驗室指導研究生。
1989年,“機械制造走向2000年——回顧、展望與對策”大會在華中理工大學召開。楊叔子在會上宣讀了以“智能制造”為主題的論文,在國內首次探討智能制造系統的問題。1991年,楊叔子率先在華中理工大學組建了智能制造學科組,帶領團隊開展國內最早的關于智能制造、智能裝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2年,華中理工大學組建智能與集成制造研究中心,為我國智能制造領域的基礎性研究開創了先河。1993年,楊叔子牽頭申報的“智能制造技術基礎”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獲準設立,成為我國首個智能制造方面的重點項目。
楊叔子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華中科技大學第一位院士。
在楊叔子提出“智能制造”之初,這一概念并未受到國內同行的認可與重視。如今,智能制造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要“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高擎文化素質教育大旗,掀起“人文風暴”
除了在科研領域取得輝煌業績,楊叔子也因在國內理工科高校中掀起聲勢浩大的“人文風暴”而享譽高教界。
圖為1995年,楊叔子與學生在文化素質教育講座后交流。
嚴格意義上,自1951年在南昌一中擔任班主任起,楊叔子即有了正式的教學經歷。自1956年留任華中工學院以來,楊叔子更是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多年的教育教學經歷,使楊叔子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弊病甚為明晰。他認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應是“育人”,而非“制器”,其真正使命是培養既有愛國情懷,又有創新意識的“現代中國人”。但長久以來國內高等教育卻表現出過窄的專業教育、過弱的文化陶冶等問題,掣肘著我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質量。這是楊叔子倡導文化素質教育的根本原因。
而讓楊叔子下定決心推進文化素質教育,還與其親身經歷的兩件“小事”有關。
第一件事是楊叔子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幾位美籍華人教授對我國的教育現狀提出質疑:“中國來美的留學生,ABC(英語)很好,XYZ(專業知識)很棒,可是對中國古典文化、民族歷史、地理知識知之甚少,這種學生畢業以后能不能為自己的國家努力工作?”
第二件事是楊叔子在1994年初任校長時收到一封學生來信。信中說:“楊校長,有件事情我想不通。作為一個中國的大學生,英語四級過不了關就不能獲得學位證書,這點我贊成。因為要改革開放,要中外交流。但是漢語錯別字一大堆,用詞不妥,句子不通,文章不順,居然可以拿到學位證書。請問楊校長,這應作何解釋?”
這兩件事情引起了楊叔子的深思:如果一個人對自己國家的地理、歷史知之甚少,對悠久的傳統文化一無所知,甚至都不能掌握自己國家的語言,那怎么會對祖國產生深厚的感情呢?怎么會為民族服務呢?鑒于此,楊叔子希望通過實行文化素質教育,通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來培養愛國情懷與創新意識兼備的現代大學生。
楊叔子擔任校長期間經常深入學生中關心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圖為1995年與我校學生在一起。
為了將這一理念落到實處,楊叔子在華中理工大學領導班子的支持下,于1995年面向各層次學生首次舉行了“中國語文水平達標測試”。隨后,學校還通過開辦人文講座、首創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等多項有力措施,在全國高教界逐步掀起人文熱潮。同時,楊叔子不斷走出校門推廣文化素質教育。他先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百余所院校舉辦人文講座300余場,吸引聽眾30余萬人次,在國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此外,由他任編委會主任、匯集國內高校人文講座精品的《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現已發行數十萬冊,并被《人民日報》譽為“重塑大學人文精神的力作”。
如今,中國高等教育界廣泛傳頌著楊叔子的一句名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民族傳統,沒有人文文化,就會異化,不打自垮!
圖為2010年9月18日,楊叔子為新生作入學教育報告。
今年國慶期間,楊叔子從醫院回到家中三天,他同愛人徐輝碧教授說:“回顧我這一生,在黨的培育下,在同志們的幫助下,做了一點工作,我是幸福的!
而今,他將“人生在勤、貴在堅持”的畢生奉獻留在了華中科技大學,將“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卓著貢獻留在了華中科技大學,將“愛國情懷與創新意識兼備”的殷切期望留在了華中科技大學。三尺講臺上,那個激情吟誦詩詞歌賦的“大先生”身影,將永駐華中大人的心中。
科學人文總相宜,大先生風范長存!
楊叔子院士千古!